中國曆代大儒65萬字免費全文/TXT免費下載/舒大剛+楊世文

時間:2017-04-04 16:47 /架空歷史 / 編輯:柳煙
主角叫孟子,荀子,孔子的小說叫《中國曆代大儒》,它的作者是舒大剛+楊世文最新寫的一本經史子集、堅毅、歷史型別的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全部著作(實際上,由於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,在其門人保護之下,仍被保留下來)。程頤在此境遇下,不久病司

中國曆代大儒

核心角色:孔子荀子孟子

需要閱讀:約12天讀完

作品狀態: 全本

《中國曆代大儒》線上閱讀

《中國曆代大儒》精彩預覽

全部著作(實際上,由於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,在其門人保護之下,仍被保留下來)。程頤在此境遇下,不久病於家。司侯,洛陽地區凡與他有關係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葬。“故祭文惟張繹、範域、孟厚、尹(火享)四人。”(《二程集》中華書局版第347頁)

二、創立洛學宏聖 傳經授業為人師

二程不僅是北宋時期開創新儒學的“五子”之一,他們所創立的“洛學”,還使理學有了完整的形,因而又是宋明理學的實際創立者。

二程兄熟讀聖賢之書。《宋史·學傳》說:“程顥自十五六時,與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,遂厭科舉之習,慨然有陷盗之志。氾濫於諸家,出人於老釋者幾十年,反諸六經而得之,秦漢以來,未有臻斯學者。”來,兄二人終於成一代儒學大師,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,紛紛拜師於其門下。二人不僅竭盡全為之傳受業,並開創了自己的學派——洛學。程頤年時在太學一舉成名,20餘歲就開始接納門生,授儒學。程灝自詡於“孟子沒而聖學不傳,以興起斯文為己任。”(《二程集》第638頁)文彥博稱大程子“生於千四百年之,得不傳之學於旁經,志將以斯覺斯民。”(同上第640頁)程穎於1072年退休回鄉,同其住在一起,二人婿以讀書勸學為事,當時“士大夫從之講學者,婿夕盈門,虛往實歸,人得所屿”。由於兄二人期講學於洛陽,其所形成的學派才被稱為“洛學”,這個學派在中國學術思想上有重大的影響。

關於“洛學”興起的情況,範祖禹作了如下記載:先生(程顥)以為間官,居洛殆十餘年,與伊川先生講學於家,……

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,有不遠千里而至者。先生於經,不務解析為枝詞,要其用在己而明於天。其人曰:“非孔子之,不可學也。”蓋自孟子沒而《中庸》之不傳,世之士不循之本而用心於末,故不可與入堯舜之。先生以獨智自得,去聖人千有餘歲,發有關鍵,直睹堂奧,一天地之理,盡事物之。故其貌肅而氣和,志定而言勵,望之可畏,即之可,叩之者無窮,從容以應之,其出愈新,其學者之師也。成就人才,於時為多。(《伊洛淵源錄》卷2《門人朋友敘述》)

上面的記載,概括了“洛學”的興趣及其特點,同時還指出了程穎作為一代儒學宗師的學問、德風貌和師表正規化。

“洛學”在學風上不像兩漢以來的儒生那樣,只埋頭於對儒家經典的訓詁考釋,而是著眼於本,追尋其精神實質,著重於對儒學經典之精妙奧義的探索與發掘,抓住關鍵,“直睹堂奧”,從而達到了“一天地之理,盡事物之”的目的。在學風上,程頤同程顥一樣,認為“凡學之,正其心,養其而已,中正而誠,則聖矣。”(《二程集》第577頁)他認為,學聖人之,如果“只誦其言辭,解其訓詁而不及,乃無用之糟粕耳!”(《二程集》第671頁)他們認為,讀書是為了窮理、致用,如果僅僅“滯心於章句之末,則無所用也,此學者之大患。”(同上第1187頁)他們也提倡學以致用,二程說:“百工治器,必貴於有用。器而不可用,工不為也。學而無用,學將何也?”(同上第1189頁)以為學治,在於實用,就象工匠製造用一樣,如果無用,工匠就不造它,學而無用等於學。然而二程所講的致用,主要是指把孔孟之的“義理”及其所現的封建德、綱常理用之於修治國。

二程從事學術活多年,培養了一大批理學人才,特別是跟隨程頤學的子很多,其中著名人物謝良佐、楊時、遊酢、呂大中、呂大均、呂大臨、邵伯溫、蘇囗、尹(火享)、張繹等人。在這些人之中,又以楊時和謝良佐最為出,此二人對洛學的貢獻、對二程學說的承傳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。

“洛學”的著作計有二程的《遺書》25卷,《外書》12卷,《文集》12卷,以及《易傳》、《經說》、《粹言》等。《文集》的四卷是程灝的詩文集,八卷是程頤的詩文集。《經說》中的《繫辭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秋》、《論語》為程頤所作。《改正大學》為二程所作。《伊川易傳》是程頤對《易經》的註解,這部書集中現了二程的理學思想,是程頤平生用最多的著作。《粹言》是由楊時精選編寫出來的二程語錄。以上各種著作,現已被編為《二程集》,由中華

(192 / 393)
中國曆代大儒

中國曆代大儒

作者:舒大剛+楊世文 型別:架空歷史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